目录搜索
高级搜索
   东南大学知识库
注册 登录
~暂无公告~
  • 图书
  • 课程
  • 题库
  • 期刊
  • 教学服务

时间

  • 2023 (1)
  • 2022 (2)
  • 2021 (1)
  • 2019 (2)
  • 2018 (1)
  • 更早 (2)
-
确定

中图分类

    • B516 德国哲学(5)
  • B5 欧洲哲学(5)
    • B92 宗教理论与概况(1)
  • B9 宗教(1)
    • G30 科学研究理论(1)
  • G3 科学、科学研究(1)
    • J0-02 艺术的哲学基础(1)
  • J0 艺术理论(1)
    •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1)
  • 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1)

学科分类

    • 哲学(7)
  • 哲学(7)
  • 教育学(1)
  • 理学(1)
  • 管理学(1)
    • 艺术学(1)
  • 艺术学(1)

作者

  • [德]谢林
  •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
  • (德)谢林
  •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
  •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
  • 【德】谢林
  • 庄振华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部
图书
题库
课程
期刊
找到约9条结果

学术研究方法论

[德]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803年出版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记录了谢林1802年夏季学期在耶拿大学的讲授课内容。这门课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关注,谢林从他的“同一性哲学”立场出发,不仅阐发了“科学的整全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哲学的本质”等经典哲学问题,而且深入讨论了学术机构的“科学使命和道德使命”以及学术机构内部的各门科学之间的有机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威廉·冯·洪堡(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的现代大学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此而言,谢林的《学术研究方法论》(1803)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1794)、康德的《系科之争》(1798)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讲授录里,谢林尤其阐发了从事哲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本书和谢林的许多著作一样,同时发挥着“哲学导论”的作用。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于1802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即《论自然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关系》《论哲学中的建构》《论哲学视域下的但丁》。这几篇论文涉及的问题与《学术研究方法论》相互呼应,更全面地展示了谢林的“同一性哲学”的思想。
  • 哲学
  • 学术
  • 德国
  • 思想
  • 思维
  • 方法论
  • 科学史
  • 西方
  • 认识论
  • 逻辑
图书

哲学与宗教

[德]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谢林著作集·<哲学与宗教>卷》收录了谢林于1804-1807年间发表的作品,包括《伊曼努尔·康德》《哲学与宗教》《哲学导论》《自然哲学导论箴言录》《自然哲学箴言录》《论德国科学的本质》。而这些作品正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几部重要的代表作。在这些著述里,除了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探求之外,谢林也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自然、宗教、艺术、哲学史等对象。这些作品的翻译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于谢林“同一性”哲学的理解与认识,并启发我们对于谢林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 哲学
  • 基督
  • 宗教
  • 德国
  • 德国古典哲学
  • 思想
  • 政治
  • 神学
  • 西方
  • 黑格尔
图书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

[德]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本书(1809)是谢林生前最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尽管谢林从未停止紧张缜密的思考和创作,但他再也没有公开发表任何作品,而是仅仅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曾经长期遭到忽视和轻视:黑格尔认为它仅仅是个别的、孤立的玄思,叔本华指责它是陈腐的神学教义的翻版。直到海德格尔1936年专门开课以之为诠释对象,并且誉之为“谢林十分伟大的功绩”以及“德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才激发起人们的强烈兴趣,成为谢林众多著作中最受关注的对象。在这部著作里,谢林试图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谢林复兴了柏拉图的二元本原学说,以此改造他一直坚持的“大全一体”学说。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门。本卷收录的另外两部作品,《斯图加特私人讲授录》(1810)和《谢林和埃申迈耶尔的通信》(1810),相当于谢林本人为《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亲自撰写的阐释和说明,因此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对于我们理解这部著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意义。
  • 哲学
  • 德国
  • 德国古典哲学
  • 思想
  • 政治
  • 社会学
  • 美国
  • 自由
  • 西方
  • 马克思主义
图书

世界时代

[德]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从1810年开始构思写作的《世界时代》是谢林自许的其整个哲学的“代表作”(Magnum Opus),尽管这部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以完整成书的形式出版。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谢林一直试图以“世界时代”的形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出最终的决定性的阐述,并为此创作了二十多份不同的书稿。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世界时代哲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或“神话哲学-天启哲学”的奠基性导论。谢林《世界时代》的二十多份书稿绝大多数已经遗失或毁于战火。本书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唯一的绝对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神性”、“存在者-存在”、“自由”、“恶”、“时间”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哲学
  • 外国名著
  • 小说
  • 德国
  • 德国古典哲学
  • 思想
  • 政治
  • 神学
  • 西方
  • 黑格尔
图书

艺术哲学

(德) 谢林,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0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艺术哲学”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艺术哲学”也不同于迄今已来的各种经验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它不是从某个特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把艺术和艺术作品当作一种特殊对象来考察,而是把艺术本身当作哲学的另一种完整的呈现方式。换言之,“艺术哲学”是“艺术中的哲学”。因此谢林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是他的哲学体系本身(尤其是“同一性哲学”或“绝对同一性体系”)的另一种完整的表述,其中不但涉及其早期的先验唯心论哲学和自然哲学,也与后期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艺术本身而言,本书同样蕴含着大量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通过黑格尔和叔本华,众所周知,这两位哲学家所说的“美学”实质上就是“艺术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卷亦收录了谢林另一篇与艺术哲学有关的长篇论文《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界的关系》(1807),从而集中而完整地汇集了谢林艺术哲学的核心文献。
图书

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是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译本收录于先刚教授主编的《谢林著作集》当中。该书初版于1797年,年仅22岁的谢林因此书名声大噪。该书以深邃宏阔的视野和强大的哲学创造力,奠定了谢林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经典思想家的地位,以致谢林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都以“自然哲学家”著称。 该书由导论与正文构成,共讨论三大主题,分别是1)自然哲学的地位与意义,2)燃烧、光、电、磁等基本自然现象,3)力学、化学的哲学意义。 本书通过将燃烧、光、电、磁、物体、力等不为传统哲学重视的自然概念纳入哲学的视野,赋予它们思辨的含义,使这些概念一方面突破了牛顿等近代科学家赋予它们的单纯经验科学意义,另一方面摆脱了德国神秘主义者波墨、陶勒等人赋予它们的神秘主义神学色彩,恢复了它们在前现代具有的本体论含义。谢林的用意并不在于开辟一个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领域,自说自话,而在于对康德与费希特那里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意识哲学格局中的德国古典哲学加以改造,使其重新获得呈现永恒真理的能力。 该书奠定了谢林自然哲学的基本格局,也实现了其立场从主观唯心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变,为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近代西方哲学打开了新局面。该译本是该书的第一个汉译本,对于充实德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图书

启示哲学(下卷)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启示哲学》是谢林晚期哲学的最重要代表作,也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体系,同样是所有哲学史教材都会提到的哲学体系。 就谢林自己的著作序列而言,《启示哲学》与已经出版的《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最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他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建立在否定辩证法上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对自由的理解历史的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分为上下卷,下卷内容紧接着上卷,讨论了古希腊神话世界的终结与基督教历史叙事的开启,进一步深化了谢林关于三个“世界时代”的体系构想,批判了新教与启蒙运动,以及现代社会产生的种种异化,使谢林晚期的“肯定哲学”最终以神话?宗教批判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图书

近代哲学史

(德)弗里德里希·谢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不是像普通学者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后期谢林对于自己的早期哲学的自我检讨,更包含着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由于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阐述同时也担任着哲学导论的任务,因此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历史
  • 历史哲学
  • 哲学
  • 德国
  • 德国古典哲学
  • 思想
  • 政治
  • 西方
  • 马克思主义
  • 黑格尔
图书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

【德】谢林 著, 庄振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谢林著作集》(先刚教授主编)的《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1804)分卷,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最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最系统的自然哲学,该卷也是《谢林著作集》篇幅最大的分卷之一。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且不仅仅限于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非常值得国内学界重视。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图书

东南大学 欢迎您!
您的IP:18.190.155.3 (来自校外)

温馨提示

您在校外访问本校资源,当前IP地址不在资源使用权限范围内!

输入有效的校外访问权限码方能免费使用学校已购买的资源!

没有校外访问权限码的用户,您可以访问 文泉学堂 购买您需要的资源

校外访问

在下方输入校外访问权限码,即可免费使用学校已购买的资源。

推荐专题

  • 农业现代化之路
  • 微观物质探秘:从量子奇点到分子宇宙
  • 入围2024年度好书
  • 三维技术的多元应用
  • AIGC时代
  • 仪器之光

教学服务

  • 样书申请
  • 教师认证
  • 教学中心
学科分类
当前显示为学科分类,点击可切换到中图分类

回到顶部

暂无权限
阅读超限提醒
关闭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政策
  • 版权声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业内容知识聚合创新服务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5)支持建设

  • 京ICP证151049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0350号

  • 京ICP备10035462号-24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 营业执照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 版本号V8.0
  • ©2018-2025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